本文为我司首席经济学家杨敬昊接受中国经营报》郝亚娟记者北京商报》赵天舒记者的采访。

美联储自2022年12月FOMC会议开始,逐步放缓加息速率,在2月的FOMC会议宣布25bp的加息操作,是市场预期之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其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仍未完全解除。尽管昨晚鲍威尔在记者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经济不会陷入通胀,而是会保持温和增长,但美国的需求不振是眼下的现实,特别是眼下高利率状态,美国居民消费会受到极大抑制。因此,在控制通胀和平衡美国经济软着陆之间,美联储必须做出取舍。

其二,美国通胀确实拐点已现,高通胀局面有所缓解。伴随美联储在2022年6月开始的大幅加息,以原油价格为中枢的商品价格明显回落,2023年1月公布的美国国内通胀数据回落至6.5%,核心通胀数据回落至5.7%。因此美联储的政策优先级已经从去年年中的控通胀转化为眼下的稳经济,因此放缓加息步伐也便是市场意料之中的政策选择。

其三,美国债务规模再次濒临上限。美联储目前已经将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区间推升至[4.50%, 4.75%],这使得美国以国债为代表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大,这也是美联储前主席、现任财长耶伦奔走呼吁的核心原因。放缓加息步伐是美联储眼下应对美债风险的一个合理选择。 美联储本次FOMC会议声明的表述是:“The Committee anticipates that ongoing increases in the target range will be appropriate in order to attain a s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that is sufficiently restrictive to return inflation to 2 percent over time.”这当中表达了两层政策考虑。一方面,“Ongoing increases”意味着美联储在3月下旬的FOMC会议上大概率会延续25bp的加息操作;另一方面,美联储为了维持预期管理所必须的货币当局信用,会坚持2%的通胀目标,且美联储认为当下25bp的加息步伐依然可以让通胀率回归长期2%的水平。而5月初的FOMC会议会否继续加息操作,则取决于美国的通胀数据以及美国经济数据的表现。

有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做分析基础,就不难理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11月1日起的一路升值,属于“意料之内、情理之中”。人民币的升值主要受到如下方面因素的驱动:

其一,进入11月份,美联储主席及FOMC会议各票委向市场吹风放缓加息速率。此前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也主要源于美联储在2022年连续大举加息,推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美债收益率水涨船高,美元整体走强;此外,由于美联储的加息,各资产大类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在这个背景下,市场的避险偏好上升,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增加,也会推升美元。而当美联储吹风放缓加息步伐之后,对市场起到了“鸽哨再起”的作用,利空美元。特别是北京时间2月2日凌晨,美联储FOMC新一次会议公布加息25bp,加息周期在下一次25bp加息的操作之后即将结束,几成定局,因此进一步利好人民币走强。

其二,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我国12月份在发布新十条之后,全面放开了新冠疫情防控政策,无论外资还是内资投资者均看好中国经济复苏,特别是以需求侧为主要驱动的复苏,在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成为定局的背景之下,人民币兑美元走强,属于情理之中的预期交易逻辑。

其三,中、西经济周期存在的相位差使得人民币资产更具吸引力。当前中国经济行将复苏,而欧美则依然没有完全解除陷入衰退的风险,虽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态美国经济不会陷入衰退而是温和增长,但他此前也曾表示美国通胀是暂时的,因此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资产眼下相较于西方市场而言确定性更强,推升了人民币走强。


依照我司合规和内控要求,对本文及其转载和引用,须作以下声明:
1. 本文中的信息均源于公开资料,仅作参考之用,并力求准确可靠,但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完备性不作任何保证。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或需要,不能当作购买或出售报告中所提及的商品及其资产标的或合约的依据,且本公司不承担因根据本文操作而导致的损失。
2.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指引,敬请投资者依照投资者适当性测试结果,审慎操作,并注意可能存在的交易风险。
3. 对本文的引述、引用和转载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须注明出处;除采访媒体以外的媒体、机构或个人对本文进行全文转载或引用的,除注明出处以外,必须取得我公司的书面授权。
特此声明

By Concat Data Econ Research

康楷数据经济研究部 Concat Data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Share this page

weibo qzone wechat qq whatsapp messenger line